内容提要: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铸就了别具特色的闽西苏区精神。闽西苏区精神是对闽西革命根据地20多年革命斗争实践的高度总结,也是对革命先辈精神风貌的最好概括,是中央苏区精神在闽西的具体体现。
主题词: 继承 弘扬 革命 闽西人民 苏区精神
闽西是全国较早建立的老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苏区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历史留给中国共产党人和闽西人民最丰厚的宝贵遗产。弘扬闽西苏区精神,是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进一步弘扬它可以提升闽西苏区在全国老区中的地位,对发展闽西老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闽西苏区精神的形成
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每一处物象都承载着一种博大的文化或瑰丽或恢弘。捧起时间的清流你会发现,闽西苏区人民传承着红土地的灵韵,映照出烽火岁月与建设时代锻造的苏区精神魂魄。
闽西是客家民系和闽南支系两个民系思想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区域。其中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五县主要流行客家话,是客家县。新罗(原龙岩县)、漳平流行的是闽南次方言,是闽南支系。客家先民在唐宋年代向闽、粤、赣边地区迁徙。许多的客家人沿汀江两岸顺流而下,转流向粤东,继而至于南洋欧美各地,长期飘泊在外铸就了客家人坚韧顽强开拓进取的品质。发源于闽西的九龙江缓缓东流,其流域内形成泉、漳、厦为中心的闽南民系。其中一支沿九龙江西流,在闽西东南的苦草镇一带安营扎寨,繁衍生息。新罗、漳平的人民与闽南金三角先民在一起,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极具包含性和开放性的闽南海洋文化。在闽西,这两种文化不断地交织冲突并融合。直到土地革命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闽西人民翻身作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把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具活力的红色文化。
闽西是全国较早建立的老革命根据地,以邓子恢、张鼎丞等为代表的一批闽西先进青年较早地建立了党的组织,领导工农群众先后发动了龙岩后田、南靖平和、上杭蛟洋和永定四大暴动,创建人民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由井冈山经赣南挥师入闽,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随后形成。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召开,提出了“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平均分配”的土地分配原则。1930年在上杭南阳召开的红四军扩大会议,确定了“抽肥补瘦”的土地原则。两次土地分配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六大”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
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后,毛泽东在闽西战斗工作了一年多。12月,红四军九大会上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案》,奠定了党和军队建设的现实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建军的理论。而后,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光辉著作,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同时,毛泽东在闽西还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多篇著名篇章。
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治国理政的重要基地。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有《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六部大法十项条例。它所探索的法制建设为中央苏区乃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重视加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有力武器。
闽西是中央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红四军首次入闽,攻占汀州城,在辛耕别墅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在国民党内战初期,以赣南、闽西20余个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及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再将这一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的割据相连接。”从而初步绘制了中央苏区的蓝图。1931年秋,闽西苏区先后辖有10多个县(市)的苏维埃政权,200余万人口,占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此后闽西的长汀等地逐步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东南屏障,它在抵御和牵制福建、广东方向的敌人,配合中央主力开展反“围剿”战争以及捍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闽西是一块成就英才的红土地,是共和国将帅锻炼成长的摇篮。开国初期被授衔的十位元帅有九位,十位大将有八位,57位上将有33位,177位中将有113位在闽西工作战斗过。同时,闽西籍的开国将军也有71位,占福建将军总数的86%。闽西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将帅的摇篮”。同时,闽西有十多万儿女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在闽西创建了五个军,闽西当之无愧是“红军的故乡”。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8.6万中央红军就有2.8万闽西优秀儿女,他们过关斩将、血战湘江、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前仆后继缕建战功,长征顺利到达陕北时闽西儿女仅存下2000多人,2.37万闽西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一半。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闽西儿女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还有16万多名群众遇难,4万多户绝灭,600多个村庄被烧毁,被烧毁倒塌的房屋12.6万间。
中国共产党人和闽西人民用自己的血汗谱写了一篇篇壮烈而又光荣的英雄史诗。他们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和开创中央苏区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独具特色的闽西苏区精神。
二、闽西苏区精神的定位
苏区精神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闽西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后开创的一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闽西铸就的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央苏区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后在红军二万五千里漫漫征战中发展凝铸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在陕北开花结果,发展为抗战时期伟大的延安精神。闽西苏区精神成为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之先河和源泉,是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将它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等其他老区精神区分开,下面通过表格形式来阐述闽西苏区精神。
名称 | 所处历史阶段 | 内涵 | 共同点 |
闽西苏区 精神 | 土 地 革 命 时 期 | 对井冈山斗争以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对闽西局部执政进行探索,对建党建军理论,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以及实事求是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进行探索。 | 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开拓创新 | (1)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打击外来侵略者过程中的一种抗争、变革的精神。(2)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3)在战争年代创造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奇迹,同时对于指导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有现实意义。 |
井冈山精神 | 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探索,是对红色政权能否存在的思考。 |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事、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
延安精神 | 抗日战争时期和 解放战争初期。 |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红岩精神 | 解放战争时期 | 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
西柏坡精神 | 夺取全国胜利前夕 |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实事求事、立国兴邦的创造精神,严守纪律、军民一致的团结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 |
闽西同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但是它一直比较模糊,而且不为外界所知或接受。随着党对古田会议的历史地位越来越充分的肯定,对闽西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的进一步挖掘,闽西苏区精神越来越明显。闽西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应把闽西苏区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苏区精神进行宣传、推广和弘扬。研究闽西苏区精神与其他老区精神,可以弘扬闽西先进文化,确立闽西老区在全国老区中的地位,推进闽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凝聚闽西人民致力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闽西苏区精神的内涵:
关于对闽西苏区精神的论断,90年代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曾作过概括性的表述。笔者认为,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参加我市人代会讨论时提出的意见比较贴切。可以将它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开拓创新。其基本内涵具体阐述如下:
1、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共产党人和闽西人民历尽艰辛以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毅力,努力奋斗,赢得了一次次的胜利的精神。
闽西交通闭塞,贫穷荒僻,红四军入闽前,军阀残酷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远离中央和省委的闽西党组织率领苏区人民艰难奋战,爆发了震撼南方的闽西四大暴动,创建了第一块红色区域——溪南苏维埃政权,创建了第一支红军部队,进行了第一次土地革命。苏区时期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史上所受的艰难困苦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红四军入闽后,闽西党组织立即发动群众举行暴动,配合红四军打击国民党在闽西的军队,使闽西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并与赣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在赣南、闽西间反复转战。中央苏区的发展出现了曲折,甚至严重挫折,红四军官兵中产生了“红四军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但是,闽西老区人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因而无论反“围剿”战争多么残酷,革命需要闽西苏区人民作出多么巨大的牺牲,都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甚至在左倾政策和肃反运动中闽西志士仁人被错杀,但闽西人民依然坚定信念。在坚苦卓绝的红军长征途中,闽西有近3万多儿女参加。而闽西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仍用较少的力量牵制了数万名的敌人,同时坚持了长达3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国民党对苏区采取不断的“清剿”和经济封锁,但广大群众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开垦荒田荒地,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了游击战争,使闽西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
艰苦奋斗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闽西无产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暴动,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展经济中炼就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精神。
2、勇于探索
勇于探索是一种坚定信念、追求真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求新求变、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精神。
闽西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主要是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这是党和军队初创时期,也是革命路线的探索期。这一时期,在旧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处在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斗争环境下摸索前进。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军队,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等诸多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还在不断的探索。经过探索,党和军队在闽西活动期间,初步形成了建党建军的指导思想,这是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古田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核就是一种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作了很多调查研究,而后,在总结闽西人民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等一批光辉论著。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局部执政中,勇于探索,在土地分配原则、在建立苏维埃法律体系、在推进苏区经济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重视调查研究,也是闽西老区精神中的重要特色。因此,勇于探索不仅体现了闽西老区的主要历史特点,而且突出了闽西老区的主要历史贡献,因此它是闽西苏区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
弘扬勇于探索精神,就是要做到尊重实践、积极实践、敢于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到务求实用、务求实效、务求落实。
3、乐于奉献
乐于奉献就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精神。
闽西为红四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革命时期,闽西地处深山,易守难攻,国民党反动势力比较薄弱,而且闽西人民具有很强的革命意识,革命基础较好,因此,党和军队选择这里作为革命根据地。闽西苏区为红四军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西人民在革命中作出巨大牺牲,这更是一种奉献。在民主革命时期,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在长征中他们甘当先头部队,服从指挥,服务全局,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牺牲。仅湘江战役以闽西子弟为主,担任殿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素有“钢铁之师”之称的第三十四师5000多人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闽西人民为革命事业乐于奉献、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弘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就是要善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就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觉要求自己,自觉投身于闽西新一轮大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加快闽西发展作出奉献。
3、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革命先辈们为了闽西穷苦大众翻身解放,紧跟时代以“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是继井岗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的一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开创了一番伟业。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为中央苏区乃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创办中央苏区第一个苏动合作社、第一个粮食调济局、第一个工农银行等许多第一,为中央苏区和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最丰富的经验。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如创办第一张军报《浪花》、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妇女夜校、第一个红军医务校。同时,还培养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乡,这是中国共主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典范。共产党人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闽西创造了许多第一。
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上,不唯书,不守教条,与时俱进,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
四、闽西苏区精神的弘扬
由于种种原因,闽西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淡化、漠视。提炼它的最终目的不应停留在文字的锤炼上,而应该把它作为促进闽西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加以弘扬,在宣传闽西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和体现,在推进闽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加以提炼和推陈。具体如下:
首先,在全市人民中加强对闽西苏区精神的理解。把闽西苏区精神作为闽西的精神支柱摆在突出的位置,号召全市人民树立闽西苏区精神意识,掌握并运用苏区精神。(1)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并通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并向全社会隆重推出。建议在较大范围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对闽西老区精神的表述进行讨论;起草《关于对闽西苏区精神进行规范性表述的意见》,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以《通告》形式向社会公布。(2)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的重要会议、重要庆典或纪念活动,通过决议或讲话的形式倡导全社会弘扬苏区精神。(3)把闽西苏区精神上升为闽西精神进行宣传。由于“闽西”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范围最初就是闽西老区所包括的范围,除现属我市管辖的区域外,还包括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提闽西精神有历史根据。此外,从现实角度看,老区是闽西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闽西苏区精神是闽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指导今天的发展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借鉴其他老区做法,一般也不体现“老区”或“苏区”二字。比如,延安精神其实质也就是延安老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实质上也是井冈山老区精神。总之,把闽西苏区精神上升为闽西精神来宣传不仅有历史根据,有现实意义,而且在表达上也更为顺口。
3、乐于奉献
乐于奉献就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精神。
闽西为红四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革命时期,闽西地处深山,易守难攻,国民党反动势力比较薄弱,而且闽西人民具有很强的革命意识,革命基础较好,因此,党和军队选择这里作为革命根据地。闽西苏区为红四军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闽西人民在革命中作出巨大牺牲,这更是一种奉献。在民主革命时期,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在长征中他们甘当先头部队,服从指挥,服务全局,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牺牲。仅湘江战役以闽西子弟为主,担任殿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素有“钢铁之师”之称的第三十四师5000多人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闽西人民为革命事业乐于奉献、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弘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就是要善于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就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觉要求自己,自觉投身于闽西新一轮大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加快闽西发展作出奉献。
3、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革命先辈们为了闽西穷苦大众翻身解放,紧跟时代以“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是继井岗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的一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开创了一番伟业。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为中央苏区乃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创办中央苏区第一个苏动合作社、第一个粮食调济局、第一个工农银行等许多第一,为中央苏区和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最丰富的经验。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如创办第一张军报《浪花》、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妇女夜校、第一个红军医务校。同时,还培养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乡,这是中国共主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典范。共产党人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闽西创造了许多第一。
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用当代最新知识丰富自己,不唯上,不唯书,不守教条,与时俱进,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
四、闽西苏区精神的弘扬
由于种种原因,闽西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淡化、漠视。提炼它的最终目的不应停留在文字的锤炼上,而应该把它作为促进闽西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加以弘扬,在宣传闽西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和体现,在推进闽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加以提炼和推陈。具体如下:
首先,在全市人民中加强对闽西苏区精神的理解。把闽西苏区精神作为闽西的精神支柱摆在突出的位置,号召全市人民树立闽西苏区精神意识,掌握并运用苏区精神。(1)成立专门课题研究并通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并向全社会隆重推出。建议在较大范围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对闽西老区精神的表述进行讨论;起草《关于对闽西苏区精神进行规范性表述的意见》,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以《通告》形式向社会公布。(2)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的重要会议、重要庆典或纪念活动,通过决议或讲话的形式倡导全社会弘扬苏区精神。(3)把闽西苏区精神上升为闽西精神进行宣传。由于“闽西”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范围最初就是闽西老区所包括的范围,除现属我市管辖的区域外,还包括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提闽西精神有历史根据。此外,从现实角度看,老区是闽西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闽西苏区精神是闽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指导今天的发展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借鉴其他老区做法,一般也不体现“老区”或“苏区”二字。比如,延安精神其实质也就是延安老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实质上也是井冈山老区精神。总之,把闽西苏区精神上升为闽西精神来宣传不仅有历史根据,有现实意义,而且在表达上也更为顺口。